【武汉性息】【武汉性息】【武汉性息】 7月24日晚,郑州景光北路隧道出入口被路障封锁。虽然曾经堆放在这里的车辆已经被拖走,但是还能看到很深的泥土痕迹。“龙吸”正在将剩余的积水排到路上。 在这场暴雨中,除景光路隧道外,郑州交警于7月23日中午公布,全市共有16条隧道。此外,不计入积水点但全线封闭的陇海路隧道下的紫晶山、中州大道隧道下的上定路,建成郑州“井字形”高速公路网不到十年,每一条道路都被大雨切断。除三路隧道外,所有城市主干道隧道均已坍塌。 “在这场大雨中,所有的工程泄洪措施都临近或超负荷。根本没有办法。只能等雨停了,等积水落下来。真正重要的是非工程措施——预测、预警和应急管理。”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一位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总结道:“城市建设快,肯定有考虑不足的地方。灾后,政府和人民应该更加重视防洪。” “无意义”泵站 到达景光北路隧道南口时,李玉甚至看不到隧道入口。"当时,水还没有过隧道入口的顶部."7月24日晚,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隧道外护栏至少有三分之一被淹。” 当时是7月21日中午,李雨是第一批到达入口处的救援人员之一。接下来的四天,最多有七八辆“龙吸水”抽水车日夜在这里工作,少的时候有三四辆。一根100多斤重的水管,一头在积水里,一头排到路上。 到24日晚,李煜指挥的队伍已经前进了200米。但除去100米的入口匝道,其实他们刚到这个1.8公里隧道的入口。一个接一个,市民去寻找汽车和人。李煜无奈:他们只能看到车顶上方一米多高的几辆车。“车肯定挺多的,而且里面很深,不好处理。”。 据媒体报道,隧道内约有30万立方米的雨水。一条“龙吸水”每小时可抽水3000立方米。24日下午,隧道内仅有400米长的莲湖路被抽干。据应急人员统计,抽水约8万立方米。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了郑州市主要隧道的设计图纸,发现大学路-碧云路隧道共有3座雨水泵站,全长2.5公里,双向8车道,京广北路和京广南路隧道有2座雨水泵站,全长约1.8公里至2公里,双向6车道。不同隧道的雨水泵站标准略有不同,但每小时的抽水量约为3000立方米,一个泵站需要连续运行26小时以上才能排出8万立方米的积水。 实际上,这些被称为“智能隧道”的自主感应泵站并不总是工作,而是在隧道水库中设置三到四个水泵。当积水达到0.8米深时,将触发第一台泵工作,达到1.2米深时将触发第二台泵,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台泵启动并发出紧急警告。 “过去下过几次雨,泵站还不错。”郑州隧道管理养护中心工作人员杨媛回忆起另一条短干线公路隧道的救援现场。一位熟悉郑州隧道设计的工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证明了这一点。他说,郑州隧道的整体排水和应急系统是按照最高标准设计的,这主要体现在泵站设计时对暴雨强度的计算上。 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按照交通路网防洪标准,城市立交和下穿铁路立交区域必须每5至10年应对一次降雨。在郑州的邻居洛阳,根据2015年编制的城市主干道排水系统设计,降水计算值为3年。在郑州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隧道规划中,暴雨强度按50年计算。 但问题是,杨远说,这次他参与了隧道的救援,7月20日晚雨水泵站因为断水而停止工作。京广北路和京广南路隧道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李宇、杨远表示,如果隧道本身的泵站能够正常运行,排水救援效率会高很多。 早在2018年,郑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工程师郑就撰文指出,郑州下穿隧道排水泵站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雨水泵房通常设计在隧道低点,但配电室也建在地下,存在被淹的风险。他专门把这个问题命名为“京沙高速公路的两条下穿通道”(即京广北路隧道和京广南路隧道)。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郑举例说,东风路隧道的配电室在地上,所以“可以启动,也可以打开地下水泵”。他再次强调,实践证明,配电室不必和水泵一起设置在地下,建在地上更安全。“配电室不工作,(泵站)靠人力很难启动”。 泵站设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遗漏?不愿透露姓名的隧道工程师透露,在工程实践中,给排水工程是隧道、桥梁施工的收尾环节,之后一般只剩下装修工程。因此,一些“不常内涝的城市”可能对泵站的设计和运行不太重视,甚至出现“先通车,再处理排水工程”的现象。 “在冬季施工中,经过合理考虑,对于北方城市来说,推迟雨水工程可能不是不合理的。”这位工程师说,郑州年降水量只有4%到5%发生在冬季。但他建议,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郑州的隧道规划设计要与东南沿海地区接轨。 在泵站设计中,在经常遭受台风、洪水袭击的东南沿海地区,同期甚至更早修建的隧道排水能力比郑州强。例如,在广州地区,城市地下通道隧道是在2010年左右建立的。除了在隧道低点正常设置雨水泵站外,还将在匝道入口处设置雨水泵站。 此外,隧道下方应修建应急集水箱,在雨水泵房无法正常运行时,可承担部分压力,也可减少泵房运行时排水管道的洪峰流量。目前京广南路、京广北路隧道也有集水箱,但容量只有18.75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