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性息】【成都性息】【成都性息】 阳光、沙滩、碧海、蓝天……7月16日,记者沿着蜿蜒的道路走进防城港港区七沙镇山新村,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滨海风光。 村里古树参天,竹林苍翠,民宿古色古香,错落有致,多彩的墙画有趣宜人。 这时,70岁的村民吴乃辉刚刚从罗塘下班回来,正在清理打捞上来的大蜗牛。他家18亩的螺塘是他家的“聚宝盆”,一年能给他带来18万元左右的收入。在捕海和养老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过去,为了供儿子上学,家里入不敷出,一度被列为贫困户。如今,儿子在核电站工作,收入稳定,家里也渐渐富裕起来。”吴乃辉一边洗蜗牛一边说。一边,他家那栋四层小楼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回忆起我们的辛酸经历,吴乃辉印象很深。他告诉记者,村里环境很差,道路上满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厕所都建在露天,每个人都乱丢乱放,卫生条件很差。 由于村里环境差,交通不便,山新村所有符合条件的村民都搬到了城市或外出打工。村子里有许多荒地和空房子。前几年,村里引进旅游开发公司盘活这些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源,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里空置的房屋进行改造,发展民宿乡村旅游。 目前,山新村改造了36个院落式、公寓式民宿,完成了村道硬化和古街步道、文化长廊、村广场、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村庄面貌,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农业示范为一体的具有滨海风情的田园风光。节假日,南宁、桂林的游客来这里“打卡”。 村里的第一书记柳雄告诉记者,去年B&B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6万多元的收入,所有入股的村民都得到了分红。除了民宿收入,山新村还集中发展红花生、红红薯等特色产业,入股一家企业。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张震的家庭是一个村民,过去生活贫困,但现在他们正在进步。“当时住的瓦房需要用两棵大树支撑屋顶的横梁才能稳固,遇到风雨就害怕。”张震说,他在海里捕鱼的月收入不到2000元,根本不够家庭开支。这些年,他开始做海鲜生意,日子越来越好。后来,他盖了一栋新房子,把家改成了渔民之家,并开始了寄宿家庭。“渔民年收入约30万元,海鲜生意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活相当充实。” 现在,山新村有130多艘渔船和1000多亩虾池,一半以上的村民拥有虾池。"养虾和下海捕鱼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柳雄表示,目前旗沙渔港经济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对紧邻旗沙渔港的山新村大有裨益。下一步,该村将培育海洋渔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渔业、农业、旅游多功能集聚,让村里发展得更快更好,村民生活更富裕。 记者手记:资源互动产业繁荣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支撑,也是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实现小康的关键。 山新村依海而建,毗邻七沙渔港,是当地“十三五”规划下的贫困村。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山新村依靠产业支撑。山新村的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传统的渔业养殖、海上捕鱼,到特种种植,再到盘活村内荒地、空房等闲置资源发展旅游业。 促进农村产业繁荣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山新村的“秘诀”是利用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各种资源互动,促进乡村产业繁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只考虑单一环节或单一线路,而应构建共赢机制和全链条互利互补模式;不能只定一个产业规划,而是要进行整体的产业生态规划;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切割产业属性,而应该实际整合产业价值。 同时,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促进融合中的作用,推动城乡产销、产业链上下游、农业生产和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产业,更好地丰富农村经济。 |